[散文集]《我愛過,所以我活過》 / 張小嫻 - 當肥牛遇上女王時 -       我們沉迷輕小說的每一天
| |


《我愛過,所以我活過》  
作者:張小嫻    |     出版社:皇冠出版

由中五開始到現在十多年, 從來沒有錯過張小嫻的散文
除了她那些 騙錢的 將舊散文集結成書的「散文精選集」外
她每一本新的散文集我都有買 (看我左邊的Anobii書櫃就會知道)
她的散文集非常好看, 見解獨到, 文章中塑造出來的意境也不錯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張小嫻的忠實讀者

今次看的《我愛過,所以我活過》是她在2009年出版的散文集
跟她上一本散文集《收不起的思念》相距3年之久
等了3年多, 我是抱著很大的期望去看《我愛過,所以我活過》
不過看來我是要來吐糟了


先說一下我對張小嫻作品的感覺
現在我只會看小嫻的散文而不會看她寫的小說
一來太純正的愛情小說Not my cups of tea
二來我以前看過她寫的小說, 作品質素實在是不敢恭維
除了《麵包樹上的女人》是覺得不錯之外
《荷包裡的單人床》《流波上的舞》《賣海豚的女孩》這幾本都嚇怕了我
自從《Channal A》以後我就決定完全放棄看她寫的小說
專心做個小嫻散文的忠實讀者


說回本題~~
雖然《我愛過,所以我活過》是被張小嫻本人定位為「散文集」, 可是在作者序言中
張小嫻表明書中的文章是"從2008年2月到2009年6月之間由她的博客文章中挑選出來"
即使張小嫻在序言中用任何的言語去包裝粉飾
我還是想套用美劇《House M.D》的男主角一句金句: 「Table is Table」
換言之, 博文始終是博文, 根本不是散文
並不會如小嫻所言的 "將博文改成散文的形式跟讀者見面, 形式會更悠長"之類


博文跟散文有什麼分別? 這種學術性問題就不在此討論了
至少我個人覺得, 博文大多是自身生活中鎖碎小事的描寫
跟有明確主題或是帶有引發討論題材的散文會有很大程度的差異
好吧.... 既然是博文, 我就有心理準備今次我要踩地雷了


以前看小嫻的散文, 總會覺得很多文章都會流露出小嫻對愛情對人生的不少獨特見解
今次的《我愛過,所以我活過》, 就很明顯感覺不出來
今次她的文章風格, 通常是由一些身邊日常的小事寫起, 再引述她一些聯想
可是問題來了, 不少文章都是「頭重尾輕」
一篇300字的文章, 用了250字來描述她所見到的鎖碎小事
最後50字才突然引申出她對愛情及人生的相關觀點
就以當中一篇【千古寂滅】(page 201)為例, 全文佔3頁
她用掉2頁半來描寫兵馬俑的由來及特色
最後只用半頁不到的篇幅來發表對人生的感慨
拜託..... 我買她的書不是想看一些歷史資料喔 orz
這類冗文的出現率頗多, 有些甚至是文章開首"無厘頭"的訴說她的舊書再版用上什麼顏色的新封面
之後突然毫無連貫的"無厘頭"將焦點轉到去「人生是孤獨」的話題上
(例子: P.54 【形影相弔的愛情】)


博文是類似自身的日記, 是優先寫給自己看而不是為了別人才寫
小嫻在序言中硬要將博文等同散文相提並論....
可是這種自說自話的文筆, 就是博文最常見的現象
等了三年, 我是為了看她的散文才買她的書, 可不是為了要看她的博文而來的
這一點, 我是大大的失望了, 也感到相當的不滿
之前她一直沒寫出新散文, 結果就將舊的文章集結成書, 來幾本什麼「十年散文精選集」來賺錢
害我以為是新書, 差點就買回來
結果3年以來用這招來賺錢還不夠, 要用到將 博文集 當成 散文集 來賣
這還真是好樣的


另外要抱怨的地方是.... 有部份文章末段想表達的意思
跟文章開首甚至中段的內容完全沾不上邊
這種「看她的散文卻不知道她想表達什麼」的情況還真是第一次發生
這算是小嫻在文章自說自說的後遺症吧


可能我上面說的比較狠, 還好書中還是有十六篇散文我是頗喜歡及大約十篇是我深表認同的
(我有替喜歡的文章弄個標記所以我數得出來)
即是大約佔全書內容的五份之一是我欣賞的... 跟以前我會喜歡她7 - 9成內容相比
著實有天壤之別...


今年2月張小嫻推出了全新的散文集《一段愛情,兩個人成長》, 書我已經買下了
如果《一段愛情,兩個人成長》跟這本《我愛過,所以我活過》同樣是博文集的話
恐怕我要開始考慮放棄做小嫻的讀者了...


牛牛的推薦度: 60 / 100

散文集 | 評論(0) | 引用(0) | 閱讀(9846)
發表評論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開啟HTML
開啟UBB
開啟表情
隱藏
暱稱   密碼   訪客無需密碼
網址   電郵   [註冊]
               

驗證碼 不大小寫視為相異